社論-基本工資調漲決策過程的省思

社論-基本工資調漲決策過程的省思

勞動部日前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確定明年7月起,基本工資由現行19,273元,調漲735元到20,008元,調幅3.81%,創近3年新高;時薪由115元調高5元到120元,調幅4.35%,預估約有186.78萬名勞工(含外勞31萬人)受惠。該案也迅速由行政院核定,將於明年七月實施。

對此結果,資方團體表示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總工會代表則認為沒達成勞團23K期待,有點遺憾。雙方意見差距顯示,調漲基本工資被視為是零和賽局,因此也只能以勞資雙方勉強接受的結果收場。惟由此次調漲過程所衍生爭議來看,政府實在應該重新檢討基本工資審議機制,才能避免每年因為討論基本工資是否調漲,而破壞勞資和諧

 

依照現行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第4條規定,為審議基本工資,應蒐集包括國家經濟發展狀況、躉售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國民所得與平均每人所得、各業勞動生產力及就業狀況、各業勞工工資、家庭收支調查統計等七項資料並研究之。但在實際運作上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率(CPI)與經濟成長狀況,一向是影響基本工資調整的主要因素。

去年八月第26次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在決定每月基本工資從19,047元調整至19,273元時,同時決議「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累計達(含)3%以上,才能再度召開基本工資審議會」。所以如此決定,主要是因為考量當時歐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以及主計總處多次下調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使國內景氣瀰漫低迷與悲觀氛圍,而為避免每年調漲基本工資造成企業負擔加重,以及每年審議基本工資往往造成勞資爭端,才設定該門檻

反觀今年,隨著歐美景氣復甦帶動台灣出口,加上從去年底起股市開始攀升,財富效果帶動內需消費,使得包括中央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綜合研究院等機構,都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在3%之上,而主計總處也上調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為3.41%;同時,今年第2季製造業稅後淨利為2,788億元,淨利率攀升到5.0%,創下2010年第4季以來最高。當此情況下,社會開始出現要求提高薪資的呼聲,而事實上,今年初國內工商業界也響應政府「有賺錢就為員工加薪」的呼籲,紛紛發布加薪的消息,因為在經濟好轉的情勢之下,原本就是企業為員工加薪的好時機。

至於引發爭議的物價指標,雖然上半年CPI上漲率只有1.21%,但是食物類漲幅高達3.75%,由於食物類占低所得家庭支出比重較高,使得低所得家庭CPI上漲達1.52%,的確顯示弱勢勞工受物價上漲衝擊明顯較大。特別是當前國內經濟動能喪失、薪資停滯、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實質平均薪資仍不及1998年水準,物價上漲讓弱勢勞工生活壓力增加,引發極大民怨,此時資方適度調薪回饋,也符合「利潤共享」的精神。

但是行政院此次啟動基本工資調漲的決策,顯然未順應上述經濟成長與物價變動而有妥善的研判、規劃和溝通。江宜樺院長8月15日以食物類物價指數超過3%為由,要求勞動部盡快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勞動部未經預先研擬各種調整方案,並向各方代表徵詢溝通,即倉促地決定於8月25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此一粗糙決策過程,再加上新任勞動部長陳雄文「不加薪、就加稅」的談話,自然引發資方反彈,認為是為了年底選舉、討好選民的政治操弄而勞方團體也批評未見制度化決策與完整的評估,而且月薪每天才多24.5元,「連買個蛋餅都不夠」。面對雙方都不滿意的反應,勞動部若不重新檢討基本工資審議機制的決策過程與運作模式,基本工資調漲爭議仍將每年上演,永遠難以取得平衡點。

就基本工資調整的啟動而言,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第5條規定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原則於每年第三季進行審議」,很明確提供主管機關視經濟發展與勞工生活水準狀況,決定是否召開之空間但是否召開必須依據持續對經濟發展、物價水準與勞工生活水準狀況等的調查分析與評估,而非行政院長勞動部長主觀裁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下成立工作小組每季或每半年提出「勞工經濟與生活水準評估報告」,俾讓勞資雙方和社會大眾對於召開會議之必要性,得有客觀的評估基礎。

此外,為讓勞資雙方對基本工資調整能進行理性的政策討論,應在基本工資審議會召開前,針對基本工資調整對勞工利益、產業營運成本,以及總體經濟之影響等,提出評估報告,並透過由勞資政三方所組成的「社會對話機制」,進行溝通,就基本工資調漲之可行方向,尋求共識。恐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突破基本工資調漲的零和僵局,達到「勞資和諧」的目標。